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:广东利拿实业以自动上料密炼机专利再塑橡胶装备新标杆

2025-11-12 08:55:26

2025 年 6 月 25 日,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纸公告,让广东利拿实业有限公司(下称“利拿实业”)再次成为橡胶装备圈的焦点。公司自主研发的“自动上料密炼机”(专利号 CN223013617U)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,标志着其在高洁净度、高精度炼胶赛道上的又一次突破。对一家深耕橡胶机械 17 年的民营制造企业来说,这张薄薄的专利证书,凝结的是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漫长蝶变。


一、专利亮点:让杂质“零入口”,让精度“再升级”


传统密炼机在上料环节普遍依赖人工或半自动输送,开盖投料带来两大痛点:一是外部粉尘、毛发、纸屑等异物极易落入胶料,导致成品出现“黑点”缺陷;二是批次间重量误差大,炼胶门尼粘度波动高,下游制品良品率难以提升。利拿实业的新专利给出系统级解法:  

1. 全闭环上料隔槽——循环上料链条与接料挡板、挡料隔板形成“U”形密封通道,胶粒从储袋到密炼室“悬空”输送,全程不落地、不敞口。  

2. 搅拌盖双级密封——搅拌盖与入料口采用“锥面+O 圈”双重扣合,开合角度 0—85°可调,既可在 30°小角度快速取样,也能在 85°大角度彻底清料。  

3. 支撑组件随动平衡——盖体任意悬停,避免传统“气撑杆”突然失压造成的安全隐患,单人即可完成投料、观察、清理三大动作。


实测数据显示,采用该结构后,外部杂质掺入率由 120 ppm 降至 5 ppm 以下;同批次胶料碳黑分散度提升 8%,门尼粘度标准差缩小 28%,直接帮助客户把轮胎半成品 A 级率从 92% 提升到 98%。

25L密炼机_结果

二、技术路线图:一条“缝隙”里的十年深耕


利拿实业 2008 年创立于东莞厚街,最初只生产 5L 实验型小密炼机。2012 年,公司发现高端汽车密封条客户对“黑点”投诉集中,便组建 8 人攻关组,专啃“洁净上料”硬骨头。


2014 年 → 推出第一代“袋除尘+负压吸”上料模组,杂质率降至 50 ppm;


2017 年 → 第二代“管道链板”上线,实现连续化投料,但盖体密封仍靠人工压扣;


2020 年 → 引入 TRIZ 创新方法,把“盖体随动平衡”列为核心矛盾,历经 46 版结构仿真;


2024 年 7 月 → 第三代“自动上料密炼机”正式申请专利,2025 年 6 月拿到授权。


“橡胶机械看起来粗大笨重,真正的门槛却在‘缝隙’里——如何让胶料像半导体一样洁净,是我们十年如一日做的事。”利拿实业技术总监王工如是说。


三、市场落地:一台设备,帮客户年省 300 万元


安徽某上市轮胎企业率先导入该专利机型(LN-160E),用于生产欧盟标签法 AA 级绿色轮胎。连续 6 个月运行数据显示:


• 杂质导致的废品率由 1.8% 降至 0.2%,按年产 120 万条、单条成本 380 元计算,年节省 8200 条×380 元≈312 万元;


• 上料工序用工从 3 班 9 人减至 3 班 3 人,人工费再省 60 万元;


• 密炼时间缩短 7%,综合能耗下降 5%,碳排放一年再降 420 t。


“设备溢价 18%,却 10 个月收回投资,这是我们能快速复制到华南、华东 6 家工厂的原因。”客户设备部负责人评价。


四、知识产权:63 项专利背后的“创新护城河”


天眼查数据显示,利拿实业已累计申请专利 136 件,其中 63 件已获授权,涵盖密炼、挤出、冷却、在线检测全链条;另有软件著作权 12 项、注册商标 12 件。公司每年把营收的 6% 砸进研发,远高于行业平均 2.5%。2023 年,利拿检测中心通过 CNAS 认证,成为华南民营橡胶机械企业首个国家级实验室。


五、未来布局:向“数字炼胶”挺进


面对轮胎行业“液体黄金”胶、白碳黑高分散、可持续生物胶等新需求,利拿实业已与北京化工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共建“绿色炼胶联合实验室”,下一步将自动上料系统与 MES、AI 视觉检测深度耦合,打造“数字孪生密炼线”——通过实时采集 120 组温度、压力、功率、粘度数据,结合 AI 算法预测最优填充系数,预计 2026 年 Q2 推出商用机型,目标让炼胶工序像“半导体 FAB”一样可视、可控、可追溯。


结语


从 5L 实验机到 160L 量产线,从人工投料到自动上料专利,广东利拿实业用 17 年时间证明:只要肯在“缝隙”里死磕,传统装备也能开出“智造”之花。随着数字炼胶时代的启幕,这家东莞隐形冠军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